斑椋鸟

Sturnus contra   Linnaeus
   

  117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据滇西亚种)
雄鸟:额基、前头的轴纹、眼先、头侧、眉纹和耳羽均为白色;后颈、颏、喉和上胸辉黑色,后颈两侧杂有少数白色细纹;腰白色;上体余部和内侧覆羽浓褐色;肩羽外翈具白缘;中覆羽具白色羽端,形成明显的翅斑;小翼羽白色;尾羽黑色;下胸以下为白色而沾葡萄灰色。亚成体鸟头、颈、喉和上胸不如成体辉亮。
雌鸟:体色与雄相似。
嘴黄色;跗蹠柠檬黄,爪角黄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78,80 215,230 29,30 116,116 73,75 32,33
♀♀(2) 80,80 229,232 29,32 114,114 72,68 32,30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头、颈、喉和上胸乌黑色;额和头侧为白块斑;下体白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78,80 215,230 29,30 116,116 73,75 32,33
♀♀(2) 80,80 229,232 29,32 114,114 72,68 32,30
;

生物学

生态 多见成对或结群活动于高大的大青树上或村寨附近的乔木上,或在田边寻食。繁殖季节在3—8月。营巢于高树上,常常许多巢筑于同一株树上。每窝产卵4—6枚,卵为淡蓝色。卵的大小为27.6mm×20.2mm。由两性亲鸟共同孵化。
食物为昆虫、野果和谷物及草子,昆虫主要有蝗虫、蟋蟀、甲虫、白蚁及其他鞘翅
目虫类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多见成对或结群活动于高大的大青树上或村寨附近的乔木上,或在田边寻食。繁殖季节在3—8月。营巢于高树上,常常许多巢筑于同一株树上。每窝产卵4—6枚,卵为淡蓝色。卵的大小为27.6mm×20.2mm。由两性亲鸟共同孵化。
食物为昆虫、野果和谷物及草子,昆虫主要有蝗虫、蟋蟀、甲虫、白蚁及其他鞘翅目虫类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于尼泊尔,印度,泰国,老挝,缅甸,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等。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检索表文本

亚种检索

头与背非同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滇西亚种 S.c.superciliaris
头与背同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滇南亚种 S.c.floweri